“寻找工匠”朝阳区非遗传习课堂深化文化遗产传承
发布日期:2017-10-24
10月21日上午,朝阳区文化馆内热闹非凡。由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寻找工匠”朝阳区非遗传习课堂首次公开课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近150人参加。
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秉承“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于2017年10月在全市启动了“寻找工匠”非遗传习课堂,由非遗传承人亲身授课,免费向普通百姓传授非遗技艺。
前期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认真进行项目的对比、筛选,进一步与各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接洽,商讨课堂的要求及细节等等,在保证普通参与者都能学会的前提下,最终精选了8个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的项目,包括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京宫廷补绣、京绣;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香品制作、古书画修复技艺、龙鳞装传统装帧技艺、灯彩扎制技艺、花丝镶嵌以及传统旗袍制作。除了传统旗袍制作由于原材料价格较高需要个人补贴部分费用,其他所有项目全部免费。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政府购买的方式,促成此项目的开展,切实做到传承传统文化。
课程总时长为194小时,安排在周六日进行授课。为了课程保质保量,并且让参与者真正地学会、掌握,每个项目仅招募10名学员。此次传习课堂通过网络招募,在朝阳非遗、朝阳区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及朝阳云平台进行推广宣传。一经推出就引发了热潮,截止到目前共有近300人报名参加。其中既有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有从事此类工作的专业人士,还有许多喜爱传统文化的普通人。
首场公开课上,播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让参与者了解目前非遗的一些工作。随后朝阳区非遗中心负责人杜洋介绍了本次传习课程的概况。最后传统香品制作与古书画修复技艺项目的传承人罗子杰和楼朋竹也与大家见面,进行交流。10月29日上午将继续举行公开课的第二场。
据了解,此次课程的推出深受百姓的关注和喜爱,许多报名者都打电话来迫切地想要参与。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学习技艺,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中心还计划将全部课程进行录制,传输到朝阳云平台以便大家观看学习。
朝阳区文化馆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各项工作中都以百姓为先,进一步创新思路,实施文化惠民。此次非遗传习课堂也正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谋而合,真正将文化遗产传承做到实处。